原標題:人才補貼也拖欠?引才不能口惠而實不至
戴先任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日前,江西南昌進賢縣多名中學教師反映被當地拖欠人才引進補貼近兩年——該縣一位中學教師稱,其2020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受進賢縣人才政策吸引,進入該縣一所中學做教師。根據當地人才政策,被引進人員每人每月可獲得1000元的生活補貼,為期3年。但這份補貼直到2022年初也未兌現,一同被拖欠人才補貼的教師有20多位。
時下,國內不少城市都加入了人才爭奪戰,對赴當地就業的人才給予落戶、購房、稅收、子女教育等多方面的優待,這本是好事,然而如今個別地方一面求賢若渴,一面不兌現承諾,讓引才政策成了“畫餅”,不僅損害了引進人才的應得權益,而且可能自拔招賢引才“大旗”,讓有心前來就業的人望而卻步,這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也會造成影響。
類似上述報道中的情況在其他一些地方也曾出現,這背后反映出一些共性問題。比如,一些地方跟風出臺對高學歷人才的補貼等措施,但自身經濟實力較弱,導致承諾難以兌現;一些地方引才計劃陷入形式主義窠臼,一味做樣子、“放空炮”“趕時髦”,導致引才計劃成“爛尾工程”。
此外,一些地方在人才爭奪過程中還可能出臺一些有爭議甚至有損公平的政策,比如將一些醫院作為人才定點服務醫院,給予高層次人才優先就診權。
人才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城市之間掀起人才爭奪戰,是尊重人才、重視人才的表現。但地方推出相關政策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要守信重諾,不能隨意畫大餅、許下不想兌現或難以兌現的“空頭支票”,更不能以“坑蒙拐騙”、有違社會公平的方式進行,把引才變成“坑才”,擾亂人才市場秩序。
要防范人才爭奪戰變成一場“秀”,杜絕弄虛作假、形式主義、盲目跟風等問題,并對相關責任部門和人員予以追責。進一步說,引進人才、兌現承諾只是第一步,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才能更好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讓人才效應在地方發展中發揮更加持久、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