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1年度貴州省國資委系統共青團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評選結果揭曉,中建四局貴州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城建分公司副總工程師龍海威獲評2021年度貴州國資星青年。
一年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3項,參編技術標20余個,升為項目技術負責人,三年任職技術部業務經理,四年成為項目總工……1992年出生的龍海威在青春筑夢的路上,一次次突破自我。
“建筑是城市發展的見證,它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夢想,而我們做的,就是將一個個夢想照進生活、變成現實!边@是龍海威投身建設事業的初衷。2013年參加工作以來,只要是他負責的技術工藝,他一定要在現場盯著,要求必須嚴格按照規范施工。
貴陽未來方舟G7組團項目是“未來方舟”的核心子項目之一,又名“方舟之心”,包含3棟超高層住宅綜合體,其中3棟超高層塔樓是項目施工的關鍵,為保證下部商業綜合體的大氣空間及上部住宅的建筑功能,需在基礎之上58米的位置進行高位懸空結構轉換。一開始拿到設計圖,作為項目總工的龍海威著實捏了一把汗。
“轉換層就是每棟樓‘最堅實的腰’,關系著建筑總高234米的大高個兒能不能立起來!饼埡M䦟D換層作了深入分析,外挑懸空出豎向結構的底部20m范圍內無支撐結構,每棟外挑總重達700噸……
“這個支撐架體太復雜,而且也不成熟,工人做不了!”“你的鋼平臺我從沒聽過見過,很有可能被壓垮!痹诩夹g方案討論會上,當采用傳統滿堂高支模支撐架技術施工被否決后,對于龍海威提出“鋼箱梁+轉換鋼平臺+密集支撐架”組合模板支撐體系,大家覺得和他一樣很年輕,紛紛提出了質疑。
“可行!我們做了周密的模擬計算!饼埡M䲟砹,為了驗證方案可行,他先后找到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及貴州省有關專家,反復與他們進行電話交流、網上研討和現場論證,經過反復求證、驗算,方案順利通過。
但更關鍵的是施工環節。方案通過了,施工過程中只要出現一點差錯,結果會大相徑庭。龍海威斬釘截鐵地說:“現場實施我親自把關!
說干就干,從鋼平臺安裝、架體搭設到轉換層復雜大梁內部結構施工,牢牢盯緊每個環節,龍海威把大部分工作時間,都改成了“現場辦公”。
工序分先后、定位要精準……龍海威常常拿著施工方案圍著工人轉,一遍又一遍進行交底。同時,他還通過優化轉換層專用混凝土配合比、泵送點位置、澆筑路線等措施,為大梁和轉換層的混凝土澆筑提供全方位保障。
在龍海威的“精心照料”下,3棟轉換層各自連續澆筑36個小時,總計澆筑混凝土約5000立方米,成功托起了“大高個兒”塔樓。
在項目施工期間,龍海威和技術團隊也一直在探索,希冀通過技術優化,縮短項目工期。
“來時一片荒蕪,走時萬家燈火!边@是每一個工程人矢志不渝的追求。9年來,龍海威始終堅守在科技創新一線,他參與的工程獲得了國家優質工程獎、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中建集團科技示范工程獎;他參與的課題獲得了國家級工法、貴州省科技獎、中建集團科技獎、貴州省工法,而他自己也被評選為貴州省建設工匠、中建四局工匠等。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作為技術骨干,無論是在辦公室,還是施工現場,龍海威都會和團隊探索技術的創新、品質的提升和綠色的建造。為了加強和加快人才培養,2021年初,他牽頭成立了“龍海威創新工作室”,經常給技術人員講管理理念、技術要求,引導青年員工做好職業規劃,讓有能力的人從事關鍵技術工作,重點培養,激發青年員工的進取意識。
面對未來,龍海威說,工匠精神就是要精益求精,階段性的成就遠遠比不上繼續提升自己,還要堅持做下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用科技的力量為今后的每一棟建筑保駕護航。(張蔓莉 李宇)